「之乎者也」是文言文嗎?
談起「文言文」,相信讀者必定聽過「之乎者也」,或許普遍香港學生都拜讀過(或被迫學過)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考考讀者「之乎者也」算不算一句文言文呢?
非也,雖「文言文」從廣義定義是指只用文言字、詞、句寫成,可「之乎者也」僅為四個常用文言虛言的連用,未合文言句式的要求。
何謂「一體四面」:文言、文章、文學、文化?
不知諸君有否思考一個問題,為何香港的語文課程框架一直要保留「教人半懂不懂的」文言文教學呢?
皆因學術界一直主張文言文教學的「一體四面」: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可惜香港的文言文教學大多停留在前兩者,難以昇學至文學、文化的層次,大抵是因為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薄弱。若學生能讀順文言句子,理解文章大意,已教各位語文教師酬神報謝。
學界一般將文言文當作一門外語去教授,即先累積足夠的文言字詞基礎,再習常見句式基礎,可幫助學生應付大多文言篇章的翻譯。當學生累積足夠的文言篇章閱讀量和中華文化、歷史知識,則有助學生從宏觀視野去解構篇章的文化、歷史意義。
學習文言文並未有想像中困難
文言文的學習並未有想像中困難,只是大多數學生望而生畏,抗拒學習。香港的文言文教學情況相較參差,僅小部分小學在小學四年級階段開始實施嚴謹的文言課程框架。試想像要求一個文言基礎不大紮實(甚至從未在小學階段學習文言知識)的剛升讀中一的學生去理解文言篇章,其難度不亞於要求一個從未學過德文的人在德國餐廳看着菜單去訂餐。
文言文的死穴:「虛詞」
然而文言文比外語更難學習,大抵是囿於文言的「實詞」、「虛詞」情況。實詞泛指可單獨充當句子成份,即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並可表示實在意義的;
可使學生束手無策的的反而是虛詞,因為虛詞大多只幫助實詞構成句子,例如副詞、介詞、助詞、歎詞、代詞等,往往沒有明確的詞義。
學生可先認識高頻出現和相較重要的虛詞: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 : 余、吾、予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童趣》
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一首示子侄》
予獨愛蓮之出淤污泥而不染。《愛蓮說》
第二人稱:爾、汝、若
爾安敢輕吾射? 《賣油翁》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賣油翁》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陳涉世家》
第三人稱:之、其、彼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
其他常見的文言虛詞
另外常見的文言虛詞還有:乎、而、或、且、焉、也、然、則、者,學生不必死記硬背虛詞,此舉亦不太現實可行,因部分字詞兼備實詞、虛詞兩種特性),我們可憑一定的文言閱讀經驗去區別文言的實詞、虛詞。
延伸閱讀:
댓글